“虔信虽无人见,存心自有天知”是高老先生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也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法葛根粉字号“南葛庐”一直坚守的承诺。
翻开双墩村高家厚重的族谱,高老先生给笔者讲述了高家祖祖辈辈相传的故事,那是一个家族的荣耀,一个品牌的起点!
约900年前的北宋元符年间,南葛庐先祖逃避战乱从长安搬迁到大洪山一带。那时候,大洪山地区山多地少,种植的庄稼还会经常被野猪、野熊、野鹿等糟蹋,粮食产量很低,根本不足以养活这一大家族人。但是,山中有一种野葛,生长非常茂盛,根茎含有大量淀粉和营养,高家祖先就在山民的帮助下学会了原始的葛根粉制作技术。高家在长安本就是经营药铺,对中草药的加工得心应手,逐渐改良了葛根粉制作加工技术,高家葛根粉很快就远近闻名。
但是,葛根粉有个特点是表面会变黄(古人不知,其实这是是葛根素长期暴露空气中,发生了氧化),而且一旦变黄功效就有所减弱,高家也被这个难题一直困扰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高家创造性的将葛根粉装入了大洪山野生橘的“橘皮”内,经过生晒,突然发现由于橘壳保护,葛根粉氧化的黄色大大减少,就算长期存放也不会变黄,而且这种葛根粉喝起来有股淡淡的橘香,是越存越香。但是这种工艺虽好,却太耗费人工和物力,橘肉需要手工掏出,葛根粉需要手工填入,阳光生晒最少十日以上,遇上坏天气,时间更长,费物料、耗工时、产量小,在古代只有大户人家和达官贵人才能买得起。所以,一直没有在民间广泛流传。
历史发展到清雍正年间,高家出了一位经商能手,并创立“南葛庐”字号专门经营高家古法技艺葛根粉。“橘酿”葛根粉也是深受富商和达官贵人的追捧,一度远销至京城和江南地区,南葛庐字号更是是开到了金陵和济南府。“虔诚虽无人见,存心自有天知”的经营祖训,也是在这个时期立下的。
近百年来,南葛庐高家三代,更是把此“橘酿”古法工艺发扬光大。清朝末年,高发宏先生祖父出生在大洪山主峰附近,10岁就开始学习制作葛根粉技艺,技艺精湛。由于那时很多百姓穷苦,食不果腹,高发宏先生祖父就带领山民学习挖葛,无私的传授葛粉制作技艺,帮助山民度过了难关,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“葛大哥”。但是很不幸,祖父在抵抗土匪抢劫时被杀,英年早逝。
高承新先生(高发宏父亲)1940年代加入八路军,参加过抗日战争,1943年由于受伤不能参加过江作战,只能复员,隐藏在杨集镇一户好心农户家养伤,后来就与该农户女儿恋爱结婚,50-70年代凭借祖传的制作葛粉的手艺,高承新成为大洪山最有名的葛粉制作高手。在那个物资匮乏时期,经常制作葛根粉作为粮食的补充,也会把葛根粉拿到集市与他人交换有用的物品。
南葛庐传人高发宏先生出生于1966年,15岁就早早跟随父亲学习选葛、研杵、沉降、锤炼、橘酿、生晒一系列技艺,凭借父亲的言传身教,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,也早早成为了制作葛根粉的高手,更是掌握了南葛庐独门“橘酿”技艺,在荆门、随州一带远近闻名。2019年,南葛庐传人高发宏先生,经过多年苦心努力,被政府评为“葛粉制作技艺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
故事讲到这里高老先生,满脸的骄傲与自豪,这是对家族、品牌和制作技艺的骄傲,也是对葛根粉深入骨子里的热爱。但是,他又跟笔者说到了现状:
近年来,机器加工之风盛行,偷减工序,急功近利,种植葛根添加土豆、木薯等廉价淀粉,以低价占领市场,并冠以“古法葛根粉”“野生葛根粉”的名号,很多热衷葛根粉的人购买后大为失望:“现在的葛根粉没有葛香,也没有当年绵绸的口感了……”
高发宏老先生对这种现状更是痛心疾首。用高老先生的话说,始终秉承南葛庐祖训“虔诚虽无人见,存心自有天知”,他不敢省物力,也不会减其人力,为的就是做出最正宗的南葛庐葛根粉,要对得起祖上传下来的这块招牌。
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,如果没有像高先生一样的老匠人、老师傅的坚守,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能失去传承,他们以过人的才智、灵性,保存着、掌握着、承载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,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,谢谢您的坚守,用一生做好一件事!